2018年8月23日至24日,“中国论坛:文明间对话”召开了其首次研讨会。来自中国和北美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在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举行。会议聚焦人文教育在全球背景下不断变化的角色。在一个全球混乱的时代,人文学科仍是培育能自省、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及领袖的重要途径。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了人的尊严和共同利益的价值。
讨论围绕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展开:
- 中西方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有哪些异同?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
- 接触来自不同传统的核心文本和观点能否帮助学生拥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并加深相互理解?
- 面对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崛起等全球性挑战,人文学科能否提供道德和精神导航?
与会学者
- Thomas Banchoff,全球事务副校长,乔治城大学
- Christopher Celenza,乔治城本科生学院院长,乔治城大学
- 朱益宜,历史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
- Mary Crane,文理研究院主任,波士顿学院
- 杨慧林,比较文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 范丽珠,社会学教授,复旦大学
- 陈娜,研究员,复旦大学
- Stephan Rothlin神父,澳门利氏学社社长
- 梁元生,历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 Meghan Sullivan,哲学教授,圣母大学
- 李天纲,思想文化史教授,复旦大学
- M. Antoni J. Ucerler神父,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所长,旧金山大学
- Wu Xiaoxin, 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行政所长,旧金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