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中国论坛:文明间对话 Full Site Menu Skip to main content
2019年10月17日

耶稣会在中国:文化间对话的模式

Showing the 耶稣会在中国:文化间对话的模式 Video

自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以来,耶稣会一直积极接触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耶稣会对中国语言、哲学和习俗的欣赏这一历史传统,促成了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模式产生了许多变化,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19年10月17日,在“中国论坛:文明间对话”的支持下,北京中国学中心组织了一场公开研讨会,探讨耶稣会接触中国的历史轨迹及其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

研讨会主持人Thomas Banchoff(乔治城大学)与参会嘉宾Benoit Vermander神父(复旦大学),古嘉文 (北京中国学中心)和季芳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讨论了三个相关问题:耶稣会与中国的文化对话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在过去的五个世纪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模式的成功与失败?耶稣会的模式对今天的跨文化对话有何意义?

中国论坛”,由乔治城大学和耶稣会期刊《公教文明》合作举办,召集中国学者和公众人物与国际合作伙伴探讨交织于文化、伦理和全球社会中的共同挑战。通过学术研讨会、公共活动和在线平台,“中国论坛”将首先聚焦三个主题,即:全球生态危机、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教育、以及人工智能伦理。

北京中国学中心,由Ron Anton神父于1998年创立,是耶稣会国际高等教育网络在中国内地的枢纽。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悠久而传奇的传统,即从利玛窦(Matteo Ricci)开始,耶稣会便开始学习接触中国文化。